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要闻快览

前行不忘来时路,初心不改梦归处

浙江省地勘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徐刚一行赴江西宁都缅怀先烈纪实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0-09-30   浏览次数:12692

9月24日,地处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黄陂镇雪塘村的核工业262大队“七工区”来了一批远道而来的“特殊”访客一一浙江省地勘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徐刚率领大队党委书记、队长张军和副队长杨海波等一行驱车九个多小时从湖州远赴宁都县黄陂镇雪塘村,瞻仰地质先驱纪念碑,回访队部旧址,沿着地质先辈们的足迹追忆峥嵘岁月,探寻初心印记,传承革命精神。自然资源部赣南老区扶贫开发中心常务副主任谢新生全程陪同。 

图片2.png

图片4.png

久久伫立

宁都的天阴沉沉的,黄陂镇镇政府主要领导早早得在现场迎候徐刚一行的到来。地质先驱纪念碑四周翠柏高耸,徐刚一行缓步拾级而上,在纪念碑前久久伫立,共同缅怀长眠于此的地质先驱,全场肃立,向先驱敬献花篮、默哀鞠躬。历史不会忘记,六十多年来,一批又一批二六二人坚定秉持“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精神,踏遍青山,艰苦创业,甘守清贫,无私奉献,战胜了重重困难,用青春、热血和生命铸就了一座座丰碑,为新中国的原子能事业、解决浙江省资源短缺作出过重大贡献。

微信图片_20200928203116.jpg

从湖州到宁都,七八百公里的距离开车只需要九个小时,

从宁都到湖州,七八百公里的距离二六二人却走了整整半个世纪。

1972年,核工业262大队进驻江西宁都县黄陂镇雪塘村后,在赣南这片红色的土地上,262大队先后为国家探明提交了各类铀矿床27个,他们用钢铁在坚硬的岩体打下的钻洞总进尺相当于钻透了154座珠穆朗玛峰。但长期超负荷的工作,不少地质先辈积劳成疾,过早地倒在了赣南老区这块厚重的土地上。大队原来的生产单位建制一共有六个工区,由于埋葬了太多的地质先驱,墓地也就成为了大队的第七个工区,"七工区"的每一座地质先驱墓是朝向大队部旧址,每个二六二人都希望能最终回归"七工区",守护这片深情厚土。据不完全统计,262大队仅在驻雪塘村的26年中,大概有100多名职工的忠魂永远留在了那里,他们的平均年龄还不到48岁。

图片6.png

用照片回忆过去

站在队部旧址的黄土地上,举目四望,透过岁月的尘烟,仿佛能看到上个世界七八十年代被誉为“小香港”的262大队,学校、医院、商店、银行、化验室、派出所、职工宿舍、灯光球场、电视塔、办公楼应有尽有,市井喧哗,人来车往,好不热闹。上世纪90年代,这支曾先后探明了我国第一个铀矿资源基地,探明了我国最大的花岗岩型铀矿田,探明了我国最大的花岗岩铀矿床,提交铀远景及工业储量全国第一的大型铀矿床以及截至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提交的铀工业储量居全国第一,创下铀矿找矿岁月“五个全国第一”的辉煌战绩的“功勋地质队”撤离黄陂,搬迁到浙江湖州,开启奋斗新征程。如今队部旧址人去楼空,物是人非,只留下了目光可及之处的寥寥四幢小楼。

图片4.png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初心之地瞻仰红色丰碑,生动故事再现风云年代。前行不忘来时路,面向队部旧址旁依旧奔流不息的黄陂河水,徐刚沉思许久后再三叮嘱陪同的黄陂镇政府主要领导和核工业262大队党委书记、队长:“二六二人是喝着黄陂河的水,吃着黄陂河水灌溉的作物找到的铀矿,大队光辉的历史离不开黄陂人民的关心和支持,大队要与黄陂人民建立常效联络机制,探索沟通新桥梁,以点带面,保持与地方的紧密联系,传承红色基因,铭记光辉岁月,永葆初心不变。”铭记英烈,就是铭记民族的历史,每一次铭记,都是为了汲取精神动力;每一次回望,都是为了新的出发!

图片5.png

离开宁都,徐刚一行赶赴全国大型地质队,也是江西核地质系统独有的一支国家功勋地质队——江西省核工业地质局二六一大队进行考察交流。江西省核工业地质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朱永刚专程从南昌赶到该队所在地鹰潭市,会见了徐刚一行。在详细了解了江西省核工业地质局建局60多年来的发展历史、职工队伍、产业现状等工作情况和目前实施“六个三”总的布局和“6+2”发展路径、推进赣核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思路后,双方就事业单位及地质系统改革进行了分析探讨、互动交流。(冯艳兰)

图片6.png

 

 


返回列表>>

上一篇:张军:创新思维观念,以战略视野,主人翁 姿态高质量研究谋划“十四五”发展

下一篇:张军看望慰问大队离休老干部

版权所有 2008-2010 浙江省核工业二六二大队  浙ICP备11013850号-1
地 址:浙江省湖州市环渚路666号浙北地质大楼 电 话:0572-2115816 邮 箱:wlgly@zbdzw.com